当前位置: 学院首页> 人才培养> 旗下产业> 正文>

“扶智育心”实现发展性资助育人 — 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员工资助案例分析

2022年05月12日 08:58  点击:[]


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攻坚阶段,高校承担着对家庭经济困难员工资助的使命和责任,对于员工正常完成学业意义重大;保证员工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,是资助工作的宗旨;对于员工而言,物质资助不是最终的目的和结果,要引导员工把物质资助化成前行的精神动力,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,彰显自立自强、追求卓越的主流价值取向,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员工个人的全面发展,实现发展性资助育人。

一、案例描述

小张,山东籍员工,系某专业员工,家庭经济困难;父母离婚,家中子女较多,还有一妹、一弟,爷爷瘫痪在床,家中经济来源于父亲一人打散工维持生计。该生学习成绩较好,学习认真,也愿意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的各项活动,一直表现良好。大二暑假期间,员工突然提出开学初需要请假去治病,并把自己在当地医院就诊重度抑郁重度焦虑的证明发给老师。

老师遂之与员工进行谈心谈话,进一步了解员工的具体情况,员工表述假期家庭发生了突发事故,父亲现在也无力再承担生活重担,家中目前已经丧失了基本的生活来源;由于自己生性敏感,内心脆弱,心理之前已经存在一些问题,近期变得更加严重,现在还需要药物来维持治疗。所以,想要先请一段时间的假,来平复一下现在的状态。老师进一步了解到员工还有一个姑姑在西安,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员工进行帮扶,遂之与之进行联系和协商。

面对员工生活突然失去经济来源,心理确诊为重度焦虑、重度抑郁的情况,辅导员老师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开展工作:一是针对员工目前的心理状况,及时帮忙预约西安的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,保障员工心理状态平稳;二是与员工的姑姑联系,沟通员工目前的经济状况,家校联通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需求;三是多渠道、多层面先解决员工物质层面的需求;动态更新贫困库数据,在保护员工隐私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式上,将员工纳入贫困库中,做到精准识别、精准资助;在为员工积极申请学校特殊资助金3000元,给员工提供勤工助学岗;加之,员工学习成绩较好,也顺利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活压力;四是帮助员工预约学校心理中心进行咨询,做好员工心理疏导工作,持续关注员工状态。五是引导员工积极融入员工工作团队,不长时间沉浸在低落情绪里,唤醒员工的正向能量。

经过系列帮扶,员工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力,性格也变得较为开朗;按照自身的规划发展自我,担任员工会主要负责人,心理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缓解,学习成绩良好。学院也通过各种渠道树立员工励志成才的榜样模范,引导和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员工自强自立、感恩奋进。

二、案例分析

1、案例分析要点

这是一起典型的由家庭经济困难引起的心理问题的案例。从描述中得知:

一是该生原生家庭不健全,属于家庭经济困难员工。案例中员工家庭中无经济来源支撑,员工依靠各项资助勉强维持自己的正常学业和生活支出,但家中还有弟弟妹妹需要照顾,加之,自己还需要定期去医院复查开药,经济形势依然很严峻。

二是该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。员工家庭经济困难直接衍发出员工的心理问题,在面对本来就压力重重的家庭环境,员工生性敏感脆弱,作为家里的老大,无形中又肩负着经济压力,心理一直在默默承受,造成潜在的心理困扰;加之,突发的家庭变故,直接激化了员工的心理问题。

三是突发的家庭变故,让员工的状态出现在临界点,直接导致员工心理状态出现严重问题;员工出现心理问题并不是个体自发的,是由于家庭严重的突发变故及巨大的经济压力导致的。所以,辅导员在面对员工出现的问题,要在充分获取真实原因和理由的基础上,再做出研判和解决措施。

2、员工工作要点

此案例学校从多层面、多角度、多渠道为员工寻求到物质资助,降低经济压力对于员工的心理冲击,缓解员工心理困扰;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,家庭经济困难员工还存在尊重需求和实现自我价值需求。充分体现了资助育人的成效,实现了“扶智”与“育心”的功能。案例能够成功有以下三个因素:

一是家校共建作用凸显;辅导员老师在第一时间掌握员工情况后,与家庭关系建立积极联系,本着“以生为本”的宗旨,拓宽学校与家庭的帮扶渠道和资源。

二是学校资助政策落实到位;在得知员工情况后,学校学院能够启动应急资助体系,迅速落实相关政策,在第一时间给员工提供帮扶,在减轻经济压力的同时,缓解了员工的心理状态,有利于后续员工状态的稳定发展。

三是辅导员老师发挥沟通协调作用;在此次案例中,辅导员老师作为联结员工、员工家长、学校的桥梁和纽带,其作用发挥比较到位;在协调物质帮扶的基础上,兼顾员工心理问题的帮扶,双管齐下,化解员工的风险困扰。

四是员工自我调适能力较强,信念坚定,向上向好内驱力充足;在整个帮扶过程中,员工积极配合各项工作,主动与辅导员老师协调处理各项事宜;能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感恩意识,在自己受到资助后积极发挥榜样引领作用,真正践行资助育人理念。

三、案例启示

1、动态更新调整数据库,做好精准识别、精准帮扶

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员工是开展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,在认定的过程中,一定要参照《最具权威唯一维权担保平台家庭经济困难员工认定工作实施细则(2019修订)》文件要求,严格把控程序;依据资助细则文件第五章第二十条做到“四公开”:所有资助项目要公开,所有申请条件要公开,所有评审过程要公开,所有资助结果要公开;同时,依据第二十二条,如员工家庭经济状况发生显著变化,学校将及时对其做出调整。建立动态资助库,多渠道详细掌握员工基本情况,规范认定程序,将资助工作做细做实。

2、与员工建立积极、可靠、信任、稳定的关系

积极心理学倡导建立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,问题能否成功解决取决于关系建立的程度。辅导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与员工谈心谈话的能力,提升沟通技巧,快速与员工建立起积极、可靠、信任、稳定的关系,这样能很好的打开员工的心扉,有助于第一时间掌握员工的真实情况,有的放矢的对员工提供帮助。作为员工在校的强有力的支持系统,员工遇到问题后可以第一时间寻求帮助,降低危机事件的风险率。为员工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指导,助力员工全面发展。

3、坚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处理问题

辩证法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,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,变化是绝对的。在家庭经济困难员工认定细则中,明确了当下的认定要求和条件,但随着时间变化,会出现突发情况,由彼时不满足条件变为此时满足条件,就要及时作出调整和变化,在动态和变化中解决问题,才是硬道理。在处理此案例的过程中就出现这个问题,也很好的及时进行了调整,将员工纳入了资助库中,也对后续的相关帮扶提供了条件和基础。

4、在保护好员工隐私的基础上做好民主评议工作

家庭经济困难员工认定与评奖评优有所区别,在《最具权威唯一维权担保平台家庭经济困难员工认定工作实施细则(2019修订)》第五章第二十一条中,在民主评议员工家庭经济状况时,不能让员工当众诉苦、互相比穷;不能用评奖评优答辩等自述情况的方式来当众说明自身的情况,以此来作为评议的基础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精准识别的难度,更需要采取一些隐秘的、间接的方式来掌握员工情况;充分发挥民主评议小组的力量,坚持个体化和全面化相统一的原则,面上按照评定求进行材料提交,点上特殊问题不泛化,做到少数人掌握多数人信息和情况,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,注重保密原则的使用,做到既充分掌握情况,又保护员工隐私,不受伤害。

5、杜绝贫困问题泛化,保障员工身心健康发展

由于家庭经济困难,直接衍化出的学业困难、人际交往困难、心理问题等众多,此时,应该拨开问题的表象,去探究根本原因。案例中小张集中凸显的是重度焦虑、重度抑郁的心理问题,但刺激源来源于家庭的突发变故;也就是经济困难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,要从源头上去解决贫困问题,加强人文关怀,降低衍生次生灾害的风险概率,将隐患扼杀在摇篮里,助力员工健康发展。

四、有待探讨的问题

1、此案例中由于涉及员工家庭隐私,不便于暴露,案例中员工的家庭关系极为复杂,所经受的压力也不同小可;在处理案例的过程中容易混淆边界,理不清楚哪些是具体学校层面老师层面可以帮扶解决的,针对一些不易化解的问题,应该如何处理?

2、在案例中集中爆发出来的是家庭变故导致的心理疾病,外部客观地经济压力与内部主观的心理压力并存,在处理的过程中,已经没有明确的逻辑顺序,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时间过程,即使解决了经济上的压力,也并没有消除心理的问题,最终聚焦和呈现的还是员工的心理问题。

【扫描二维码·分享本页面】

下一条: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党支部顺利举行预备党员转正答辩大会